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
二十一个剧种共赴武汉“戏曲之约”
6月26日晚,武汉剧院灯火辉煌、座无虚席,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在此落幕。闭幕式上,武汉汉剧院带来的经典汉剧《宇宙锋》为这场全国性戏曲盛会画上了句号。
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演艺集团承办,从5月15日持续至6月26日。会演期间,来自16个省区市的26家地方戏曲院团,在武汉连续演出19场,献上了17台优秀保留剧目(各演出1场)和12个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组合演出2个专场),涵盖21个地方戏曲剧种,共有12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参演。
“作为我国南方片戏曲艺术一次高水平的集中展示,本届会演分为优秀保留剧目展演、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两大板块,突出传承经典剧目和培养青年人才两大主题。”湖北省演艺集团董事长陈武斌说。据介绍,本届会演聚焦经典传承,旨在引导广大戏曲院团加强对优秀保留剧目和传统经典折子戏传承发展,引导戏曲事业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记者了解到,参演的17台优秀保留剧目题材广泛、类型多元,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深受观众喜爱,如京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楚剧《大别山人》、汉剧《宇宙锋》、黄梅戏《红楼梦》、沪剧《罗汉钱》、赣剧《荆钗记》、长沙花鼓戏《连升三级》、云南花灯《孔雀公主》、川剧《变脸》等。这些久演不衰、极具传承价值和示范作用的保留剧目轮番上演,为观众展现了各个剧种的独特魅力。
“哥当红军哟,丢下妹……”“人不相随心相随……”作为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的开幕演出,改编自真实革命故事的新编革命题材楚剧《大别山人》讲述了革命战争时期一段“送郎从军,无怨无悔”的传奇故事,再现抗战烽火岁月,讴歌大别山精神。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梅花奖得主詹春尧在剧中扮演憨哥,与桂英假装夫妻,照顾革命军属、保护革命后裔。他说:“《大别山人》这出戏至今已演了20年了,久演不衰,是一部耐演耐看的好戏,作为剧院保留剧目之一,常演常新。我们的演员演起来也觉得特别带劲、过瘾。”
守正是根基,创新是路径,唯有与时俱进,才能让经典剧目在新时代持续焕发魅力。通过本届会演,喜见传统与现代交融焕新戏曲舞台。
上海沪剧院携经典剧目《罗汉钱》亮相武汉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在湖北省戏曲艺术中心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海派艺术盛宴。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传统剧目复排计划”入选作品,这部诞生于1952年的沪剧瑰宝,以全新的舞台表达叩击当代观众心扉。
该剧以《婚姻法》颁布为背景,通过母亲小飞娥与女儿张艾艾两代人的爱情命运,展现封建桎梏与自由恋爱的激烈碰撞。舞台上3组同心圆转台徐徐流转,既暗合“罗汉钱”的轮回意象,又以空间流转消解时空壁垒。多媒体投影将江南水乡的黛瓦白墙晕染为写意画卷,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与当代极简美学碰撞出惊艳火花。歌队以无伴奏形式吟唱沪剧早期山歌调,空灵人声与铿锵锣鼓编织出戏剧张力。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易栋在看完演出后兴奋地说:“复排版《罗汉钱》舞台呈现圆整可观,有承有变,历久弥新,这场演出让我感受到了主创团队的严谨基调与新颖细致,称得上是当代戏曲守正创新的生动案例。”
突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题,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的两场演出,云集12个地方院团的优秀青年演员,演绎京剧《八大锤》、越剧《北地王·哭祖庙》、荆州花鼓戏《妻审》、川剧《跪门》、黔剧《搬窑》等经典折子戏。
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两位优秀青年演员付潜芬、答沙主演的经典折子戏《妻审》,是经典花鼓戏《血冤》中的一折,1987年由知名戏剧导演余笑予改编执导。2022年,该剧复排,由答沙、付潜芬、任浩、吴珍珍、熊维斯等青年演员主演。创作近40年,青年演员将经典作品接棒传承,以青春的面貌呈现给观众。
此外,会演期间,全国戏曲(南方片)中青年编剧座谈会在武汉举行,来自江苏、浙江、湖北等南方十余个省区市的15位优秀编剧齐聚,围绕“如何写出好剧本,如何改善戏剧行业生态”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戏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湖北省持续推进武汉戏曲“大码头”振兴,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本报记者 瞿祥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