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广东迎来了历史性的解放。在叶剑英、陈赓和邓华的指挥下,解放军顺利战胜了敌军,广东的人民摆脱了长时间的苦难。这个消息瞬间传遍整个广东大地,人们为之欢欣鼓舞,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共享这份欢乐,毛泽东亲自发出了指示:
“多报道一下广东解放的事情,让全国人民一起开心。”
于是,印有叶剑英、陈赓、邓华照片的报纸便像飞翔的燕子一样,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喜讯也传遍了各个部队。当时,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46军正好没有紧急的作战任务,便组织各连队的战士一起阅读报纸,讨论和学习广东解放的宝贵经验。
展开剩余86%读报成为了部队的一项“传统活动”,连长下令后,战士们立刻坐在一起,迅速进入状态。文化程度较高的战士负责朗读,精彩的部分常常引发集体讨论。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战士喜欢安静地自己阅读。邓贤诗就是其中之一。他拿到报纸后,安静地坐在一旁,一字一句地默读。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张照片上,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他仔细盯着照片中的人物,神色逐渐变得激动。邓贤诗赶紧从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仔细对比着照片上的人和报纸上的人。经过多次比对后,他突然泪流满面。这一情景引起了周围战士的注意,大家纷纷围了过来,连长也立刻走过来看发生了什么。
连长见到平时一直安静的邓贤诗哭成这样,显得有些着急,连忙问:“小邓,怎么了?”邓贤诗哽咽着指着报纸上的照片,说:“我找到我父亲了!”
连长瞪大了眼睛,顺着邓贤诗手指的方向看去。报纸上的照片里是邓华,面容虽然略显沧桑,但依然神采奕奕。连长不相信邓贤诗的话,笑着说道:“小邓,别开玩笑了。那是咱们15兵团的邓华司令,你不是孤儿吗?怎么见到同姓的人就认亲了?”
连长虽然半信半疑,但他依然看着邓贤诗递过来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一个年轻的邓华,带着稚气的脸庞和坚毅的眼神。连长拿起报纸,再次对比了几下,虽然邓华的面容和照片中的邓贤诗不完全相同,但确实有几分相似。
连长心中有些动摇了,他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不是邓华的儿子,只能决定将此事报告给上级。消息很快上报到了46军军长詹才芳和13兵团司令员萧劲光两位老战友手中。詹才芳和萧劲光都曾听说过邓华有一个失散的儿子,也曾试图寻找过,但一直未能得知具体消息。于是,在得知邓贤诗的情况后,他们决定进一步调查,弄清楚邓贤诗到底是否真是邓华的亲生儿子。
不久之后,詹才芳和萧劲光亲自来到了邓贤诗所在的连队,连长把邓贤诗带进了办公室。当邓贤诗进门的那一刻,詹才芳和萧劲光都愣住了——眼前的邓贤诗,和年轻时的邓华简直一模一样!
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心中已然有了几分把握。随后,詹才芳开口问道:“你是邓贤诗吧?别紧张,我们只是随便聊聊,听说你有张父亲的照片,能不能给我们看看?”
邓贤诗点了点头,从口袋里拿出了那张珍藏多年的照片。詹才芳接过照片,看了一眼,顿时就确定了:这不就是邓华刚参加革命时的照片嘛。
“能给我们讲讲你父亲的事情吗?”詹才芳问。
邓贤诗慢慢地开口:“我父亲叫邓多华,他在我刚出生时就去参加了革命,直到我长大,依然没见过他,只能通过母亲寄来的信了解他的情况。我小时候常问母亲,为什么父亲不回家,母亲总是告诉我,父亲在为国家保家卫国,等敌人被赶走了,就会回家。后来,母亲病重,她在临终时把父亲的照片交给了我,并告诉我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大英雄。所以,我也参军了。直到前些天,在连队看报纸时,我才知道父亲还活着!”
听完这个故事后,萧劲光一直沉默,直到他开口说道:“既然你说得这么肯定,不如你亲自去问问邓华,看看他是不是你父亲吧。写封信,我帮你转交给他。”
邓贤诗感激地点了点头,向两位领导敬礼后离开了办公室。
邓贤诗回到自己的住处,拿起纸和笔,想了许久,终于写下了那封简单而真挚的信:
“邓华司令您好,我叫邓贤诗,我的母亲叫邱青娥……”
信中的每个字都沉甸甸的,邓贤诗最终写道:“如果您真的是我父亲,能否回信告诉我?”
这封信很快由萧劲光转交给了邓华。邓华收到信时,原本以为是什么紧急的军情报告,然而当他看到信中熟悉的名字时,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