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2月10日,北洋政府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签署了《中美合资创办石油公司合同》,根据协议,美孚石油公司将派遣专家,组成“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堪矿测量队”,前往陕西省延安府和直隶省承德府一带进行地质勘探与钻探工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对石油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
美国地质学家弗雷德里克·G·克拉普(Frederick G. Clapp),作为美孚石油公司的指定专家,早在1913年12月便已抵达北京。到1914年2月下旬,克拉普前往秦皇岛,并最终转至直隶的建昌(今辽宁凌源)周边进行勘查。在那里,他作出了一个结论:该地区并无开采石油的潜力。于是,他返回北京与中美双方商定,决定前往陕西进行新的勘探任务。为此,考察团队被分为两路,第一路由克拉普亲自领导,从北京出发,经过直隶的张家口、怀安,再由山西岢岚、阳高、天镇等地进入陕西,最终经过河南进入武汉,最后乘船前往上海,再转回天津。
展开剩余83%在克拉普的考察过程中,他不仅进行地质勘探,还利用极其精细的相机拍摄了大量的山川地质照片,这些照片至今为中国留下了许多百年前的风光和人文瞬间。图游华夏网在完成《张柏林和柏石曼中国行》系列项目后,深入研究了克拉普的摄影作品,并按照时间和地域进行详细解读,与历史爱好者共同分享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
根据北洋政府内务部于1914年5月25日发出的通知,勘探人员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实地考察,并要求沿途各地提供保护。克拉普于6月20日抵达陕西的榆林,随后继续东行前往山西太原。
1. 克拉普的考察并未留下从榆林到太原途中更多的照片,唯一留下的,是他在太原南门拍摄的“首义门”。这座城楼最早建于明代,是太原城两座南门之一,最初被命名为太平门,后来由于正对晋王府南门,又改为迎恩门。1911年10月,山西新军从此门进入太原,打响了辛亥革命在华北地区的第一枪,起义成功后,这座门被改为“首义门”。然而,遗憾的是,这座历史悠久的城楼在解放战争时期被炮火摧毁。放大照片可见,城楼的规模非常雄伟,门洞旁站着民国时期的士兵,周围民众来往穿梭。或许考察队当时仅从城门外经过,未曾进入城内,或者克拉普为了节省底片,并未拍摄城内的其他风光,留下的仅有这一张珍贵的照片。
2. 继续向南行进,克拉普和考察队抵达了晋祠镇,他拍摄的这座佛塔便是舍利生生塔。塔始建于隋朝,原本用于安置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清乾隆十六年重建时,意外发现了众多舍利,因此塔的名字也更改为舍利生生塔。这座塔作为晋祠的标志性建筑,历经千年岁月,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3. 在晋祠镇的一处亭子旁,克拉普为两位考察队的马夫拍摄了合影。由于对焦问题,照片中马夫的面部稍显模糊,而亭匾上则写着“诚则灵”四个字,这也为这张照片增添了些许历史的文化气息。
4. 克拉普随后进入了晋祠的圣母殿庭院,他拍下了一位中国男子推着测量用的独轮车,站在千年侧柏前的情景。此时,千年古树静默伫立,似乎诉说着历史的沉淀。
5. 在圣母殿前,克拉普还拍下了殿宇上方悬挂的匾额。最上方的匾额写着“泽润生民”,下方为“惠流三晋”。这座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供奉的是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照片中的匾额彰显了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6. 克拉普还拍摄了两位护卫士兵的合影,他们全副武装,站在圣母殿的大柱旁。照片中阳光灿烂,柱子上的龙纹栩栩如生,显得尤为壮丽。
7. 在圣母殿的北侧,克拉普拍摄了晋祠最古老的柏树——周柏,这棵树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柏树横卧在地,形态如同一条巨龙,因此被百姓称为卧龙柏。晋祠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叔虞是晋国的始祖,也是三晋文化的开创者。照片中,考察队的随从们和马匹都在休息,而这棵古树则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陪伴着历史的长河。
8. 离开晋祠后,考察队向西南行进,途经文水县。途中,他们跨越了一条河流,克拉普提前下马,为骑着骡马的队员们拍下了这张行进在水中的照片,展现了考察队艰苦卓绝的探险过程。
9. 继续前行,考察队来到了文水县城,克拉普在一座建筑前拍下了这张照片。建筑上挂着“议场”两个字,应该是当地政府议员开会的地方。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匾额上注明了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二十日挂牌,并附有一副对联,左侧写着:“争是非界限必须铁面无情”,展现了那个时代政务的严肃与决断。
10. 在文水县政府院内,克拉普为一名中国随从拍摄了单人照,随从的名字为刘东沃(Liu Tung Wo),这一照片也成为了当时考察队成员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1. 离开文水县后,考察队途经孝义,克拉普在高阳镇附近看到一座屹立在山高处的石塔,虽然他未能确认塔的名字,但这座孤傲的石塔成为了考察过程中又一处难忘的风景。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